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:“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。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。 在中小学时期,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,比如,生活习惯、阅读习惯、劳动习惯等。对于孩子的恶习,家长一定不要纵容。今天的这篇文章,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推荐给孩子的所有家长看看。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,一个人的日常活动,90%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,习惯动作是潜意识,无需大脑思考,无需用意志去控制。不良习惯,对于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。 孩子如果有以下三个坏习惯,家长千万不能纵容,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。 01 依赖性强,不爱思考,遇到问题就找家长 这是一位妈妈发来的求助: 我家孩子快读小学了,独立性很差,特别依赖妈妈,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,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,比如,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,不会自己想办法,就是找妈妈;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,不会自己面对,就是哭着找妈妈;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,不会自己思考答案,就是问妈妈…… 之前有一份有关孩子独立性的调查数据,数据显示: 52.5%的家长“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”; 从数据上看,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如此“周密”,会减少孩子的自主行为,造成其对家长的依赖,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下降,自己很难独立解决问题。 独立,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;爱思考,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。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,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,不能承受风雨。 我们爱孩子,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。 小美一直认为好的父母,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。应该在爱跟保护中,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,拥有面对未来的能力。 其实仔细想一想: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?有一种依恋,是为了分离! 给家长的建议: 日常生活中,家长不要过于代劳、过于保护; 交流的时候,多向孩子提问,激发他的思考能力; 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,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; 让孩子拥有成就感,帮助孩子建立自信。 02 愿望没有得到满足, 就发脾气、闹情绪,甚至动手打人 前段时间,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,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,仅仅相处了三天,这男孩的火爆脾气,让所有人都崩溃了! 看电视时,他说要看少儿频道,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,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,一边还撕吼尖叫。 吃晚饭时,他喝了很多饮料,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,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,还理直气壮地哭喊; 朋友们一起打扑克,他想玩,就单独给了他一副,谁知他不领情,非要玩大人的,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…… 别人的孩子,我不会干涉。我唯一做的事情,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: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。 如果一个孩子希望全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,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,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,肯定会撞得头破血流! 当他遭遇拒绝、遭遇失败、遭遇挫折的时候,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,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。 给家长的建议: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脾气暴躁的共性。 1.脾气暴躁孩子有其年龄特征: 一般来说,2岁、7岁、青春期前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脾气大。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过程,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、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、摔玩具,和小朋友闹别扭就挥起小拳头。 2.成长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: 因此,有攻击力倾向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个性强悍的,反而是因为内心比较脆弱,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罢了。 03 做事三心二意、有始无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,上小学了,我带着儿子豪豪去他家玩。 他先拿出一堆拼图,和豪豪一起拼,当豪豪还沉浸其中,他忽然撒腿跑开,冲到房里,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。 豪豪抬头看了看,又低下头,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。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,又转身打开电视,对豪豪说:“弟弟,我们看灰太狼吧?” 豪豪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:“不要三心二意。”这让小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。 是的,豪豪2岁的时候,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,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。 朋友很烦恼,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,三分钟热度,没耐心,不能坚持,现在上学了,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,总是东张西望,回家做作业,也很磨蹭,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,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一会看电视一会玩玩具,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。 给家长的建议: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,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,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。 即便完成再小的事,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。 而且,不能专注,就意味着工作、生活没有效率,三心二意虎头蛇尾,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。 最后小美想送给家长朋友们一句话: 孩子无错,父母有责。
26.1%的家长“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”;
37.1%的家长“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、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”;
34.6%的家长“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”;
62.0%的家长“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”。
正如黄磊在《向往的生活》里,
谈到对于女儿的教育所说的这段话:
“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。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,
她有她的秘密,她的想法,她的人生。
她不属于我,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,
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,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。”
俗话说“七八岁讨狗嫌”,在孩子长到七八岁时,爸爸妈妈又会发现这坏脾气抬头了。其实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,他喜欢到处拆卸破坏,近乎偏执地刨根问底,只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求知欲。
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,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主管情绪的区域发育还不成熟,对情绪的控制力差;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发脾气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,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声喊,比好好说话更能传达自己的意思。
孩子脾气的好与赖,与其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。温顺、平和、忍耐等好脾气,往往同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以及良好的教养有密切的联系。
另外,如果父母的性格较暴躁、易怒,经常发生家庭战争,这些会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伤害,会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像父母一样在遇到困难、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。
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错觉,心理学家将它称为宣泄的错觉。
简单地说,它是指我们许多人都认为,脾气发完了,就没事了。不仅孩子们会这样认为,妈妈们也有同样的错误想法。比如妈妈们对丈夫不满时要骂丈夫,对孩子生气时要打孩子,就是宣泄的错觉在作怪。
3.缺少理性爱的孩子脾气也大:
在情感上感到饥饿的孩子脾气大。暴躁、倔犟、怪癖、任性等坏脾气,则常常与娇生惯养、过分溺爱或得不到家庭温暖、父母的要求过于严厉有关。
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关注不够,社交经验欠缺,因此与他人沟通能力比较弱,明明是想和同伴表示友好,却不知怎么表达。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,这类孩子甚至会故意做出一些表现异常现象,像咬人、打人、撒谎、哭闹等行为。了解这些原因后,家长就会对孩子的坏脾气抱有更多的同理心,而不是孩子一发脾气就大加训斥、或者是烦躁不安,恨不得孩子马上闭嘴。
所以,当孩子发脾气时,父母要做的很简单,那就是淡定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,孩子越闹,你越冷静,同时树立及早矫正的意识。
归纳一下,处理孩子发脾气哭闹的基本步骤:
首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,然后告诉孩子你很理解他,继而引导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去发泄情绪。发泄的基本原则是“不伤身不伤财”(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的“身”和“财”)。等孩子情绪平息后,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。最后教会孩子用语言来表达需求和感受。
福建省智善慈航公益服务中心
服务中心办公室: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浔美工业区185号
联系电话:0595-22596028
秘书处电话:13559375668
18960295968
微信公众号:智善慈航公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