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的文庙
蔡飞跃
大明天顺年间,一位少年用小手牵着他父亲的大手,跳入泉州府文庙泮宫碎步地朝前走。少年生于1453年,晋江县城曾井铺(今鲤城区孝感巷)人。这是他第一次到府文庙,人来人往,场面壮观,神色有点慌张。他来不及看清棂星门、乡贤祠的景致,来不及看清掠过古榕上空的留鸟,懵懵懂懂走进明伦堂。因晋江县衙几个朝代置于府城,晋江县学亦设在府城。贪图路近,他没到东门晋江县学而上府学开笔,美美地享受着府城学童的福利。
开笔礼是隆重的,一脸稚气的少年动作有点机械,在正衣冠、朱砂开智、击鼓明智的庄严仪式中,学着训导师的样子启蒙描红。
我的想象不失浪漫,亦合乎情理。
少年学名蔡清,字介夫,幼时从名师学易,晚年以精通易学名扬全国,他的学说早期主张“静”,后期则主张“虚”,并以“虚”名斋。学者称其为虚斋先生。我曾经在孝感巷蔡清故居与两位老人闲聊,天下蔡氏出自济阳一脉,显得格外亲切。如此一来,我与蔡清的关系更为密切,对他直呼其名显得不恭,面对蔡清故居厅堂那块“明理学名臣虚斋蔡先生神像”的木牌,一闪念,我觉得称他“先生”自然,亲切。
先生成年后知晓,府文庙“左学右庙”,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,大成门三开间,左为金声,右为玉振,三门连成一体;东畔有明伦堂,西有泮宫、乡贤名宦祠及状元祠,彰显大文庙的气度。先生还知晓,唐玄宗执掌皇权的后期,泉州的鲁司寇庙(文庙前称)建在州衙迤西(今威远楼一带),官府周边人多声噪,与文庙的静肃不协调。宋代大平兴国元年(976年),郡守乔维岳迁建府文庙于三教铺今址,过了六年,太守孙逢吉续建府学。南宋绍兴七年(1137年)在原址重建东学西庙,文庙与明伦堂是生员的学堂。晋江县学最初附建在府学以东,多年以后,县学迁建东门衮绣铺。
勤奋好学的先生,曾在东郊云谷山(今丰泽区)云谷室、县学、府学读过书,担纲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,人人满腹经纶。科举时代的耕读人家,遇上子侄上县学、府学读圣贤书,无不像祖坟冒青烟一样雀跃欢呼。家乡的文化熏陶,先生常年手不释卷。明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25岁的先生乡试中解元。乡试是省一级考试,合格者为举人,第一名为解元,相当于高考省级状元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七年后的曾井铺蔡府张灯结彩,京城传来先生高中进士的捷报。
泉州府学这所治学严谨的官方教育机构,把先生调教得醉心钻研学问。考中进士意味着接近端上金饭碗,多少人欣羡的好事先生却不感冒,心里净想回家照顾父母并设帐讲学。谢了圣恩乞假归梓。儿子是母亲的依靠,儿子是母亲的希望。蔡老太夫人愀然不悦,望子舍小家报效国家的情绪溢于言表。先生赶忙藏掖念想,紧赶慢赶上京候任去了。
文人毕竟是文人,虽说先生淡泊名利,但心存府学恩师教诲的做官为民的觉悟。一旦从马上任,做起事来从不含糊。他坚守廉洁无私、刚正不阿的底线,为官亮点熠熠闪光:荣任吏部稽勋司主事时,举荐刘大夏等30多位有德之士担任要职;庶吉士邹智为人耿直,因议论政事恼怒皇上获罪入狱,随时有生命危险之虞。先生自忖份量不足,请求知友刑部尚书何乔新上疏刀下留人,孝宗皇帝准奏,邹智死罪幸免。先生一生两袖清风,目下的故居还是朋友和学生在他去世那年集资兴建的,身正不怕影歪,先生为官不忘使命,数次上疏弹劾贪官榨取民脂民膏、贪图享受的劣迹,诤谏整肃朝纲,引爆死寂的官场。
关乎儒学的事,先生总是身体力行,在江西提学副使任上,公务之余到南昌府学及书院授业,他乐而不疲。白鹿书院是大儒朱熹讲过学的学堂,年久失修,先生授课时看了心疼,他奔走募资,将其修葺一新,延续这座著名书院的文脉。
先生的崇儒意识,是在泉州府学提高的。任何挑战“至圣先师”尊严的言行,他都不惜与之反目。在江西提学副使任上,宁王朱宸濠是世袭藩王,平日不可一世,目中无人,承袭父职后立下一条规矩,属下每月初一、十五朝宁王,次日进文庙拜孔子。在先生的心目中,孔圣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他不畏权贵,对于宁王胡作非为的作派敢于鄙视,宁愿辞职,坚持先拜孔子后谒宁王。他的正气,令同僚为之侧目。
先生当过京官,任过南京文选司郎中、江西提学副使,仕宦几个地方,但回报家乡的念头始终萦绕心上。无论病假归家,还是为父母守孝,他一边教授生徒,一边著书立说。讲学时“有志之士,不远数千里从之”,在他教诲下,“出其门者,皆能以理学名于时”。有著作传世的陈琛、易时中、赵灵、蔡烈、王宣、夏良胜等名士都出自他的门下。先生的学生没有辜负期望,教导的学生不乏精英才俊,比如易时中的学生王慎中,列嘉靖八才子之首;比如王宣的学生俞大猷,是横扫倭寇的名将……他们都是闪耀中华史书的星斗。
蒙引楼在泉州西街裴巷口,是先生著书的作坊。《易》是五经之首,学问深不可测,为发扬光大,先生在开元寺结社研究《易》学,成员有李廷机、林希元、苏浚等“清源治《易》二十八宿”,有思想人聚在一起,思想益发深邃。清代北京“泉州会馆”悬挂一副对联:“清紫葵罗钟间气,蒙存浅达有遗书”,对联是清代同治十三年探花黄贻楫撰的,其父黄宗汉清道光乙未科殿试二甲29名,官居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,晋江县三十六都(今丰泽区法石)人,黄探花的上联称颂泉州的清源、紫帽、葵、罗裳四大名山钟灵毓秀,下联的蒙、存、浅、达,指的是先生的《四书蒙引》(40卷)、《易蒙引》(38卷)林希元的《易经存疑》、陈琛的《四书浅说》、苏浚的《四书达说》等泉州明代重要著述。“蒙引”就是用道理转化新学生员的思想,达到发挥创造才智的目的。随着“《易》学社”成员90多部著述问世,清源流派举国同赞,时人每谈《易》,咸推晋江(今晋江、鲤城、丰泽、洛江、石狮),先生的理学地位提升到重要位置。
先生自认是朱熹理学的继承人,后人公认他是发展朱熹学说的功臣。先生的思想体系是在明初心学派的论战中完善的。有感于朱熹学说是圣贤本旨的经传,继承、捍卫的必要性不容置疑,先生对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认真解读,编撰了《四书蒙引》,明清时期开科取士,规定《四书集注》为考试的标准答案,先生力倡的功劳巨高。
正德三年(1508年),朝廷起用先生为国子监祭酒,可惜刚接到任命书,先生病逝泉州家中,是年56岁,葬于城东钟卢山(即桃花山)之麓,其地原为先生的祖坟,先生临终时,遗命附葬其下。山形喝名 “龙虾出海”.
明穆宗隆庆四年(1570年),泉州知府朱炳如奉旨建蔡清祠(后称文庄蔡公祠)于府文庙之右从祀;明万历年间(1572—1620年),佥都御史詹仰庇为他请封谥号“文庄”,大学士李廷机为他请赠礼部左侍郎。泉州立有“文明教化”石牌坊20座,先生占了3坊,体现家乡对于这位朱熹之后的理家大家的推崇。
泉州是朱子过化之地,人称“海滨邹鲁”,十室之间必有书舍,大街挤满儒生,小巷书香飘浮,士子互相勉励攻书,尚儒之风影响台湾诸岛。文庙府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,泉州历代2428人中文进士、其中文武状元10人,榜眼20人,探花8人。任过宰相、尚书的士人各有25名。此等壮观气象,府学居功至伟。先生之后,理学名士辈出,程、朱理学传播更为广泛。府文庙西南侧的文庄蔡公祠(蔡清祠)、庄际昌状元祠,以及乡贤名宦祠,诠释着温陵古城对于文化人的敬重。
曲阜文庙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,从祀的“四配”、“十二哲”、“七十九先贤”、“七十七先儒”都是中华杰出人物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先生陪祀曲阜孔庙,列西庑先儒第七十位。获此殊荣的泉州籍儒生,据我所知仅先生一人。先生生前是否拜过曲阜孔庙不重要,重要的是,200多年来,在这座千古一庙里,先生接受过千千万万的书生礼谒。我们为先生骄傲,更应为泉州府学培养出众多出色的生员骄傲!
风雨沧桑,许多文庙消失于尘埃中,孤独地站在史籍的角落。泉州府文庙是幸运的,凭借历代众多热心人的倾力保护,时下不减当年的气派,并以东南地区最大的同类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海闻名。先生站在府文庙上空的云朵上,捋须常笑。
——此文获福建省作家协会、泉州市孔子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“逢时杯”海内外散文大赛二等奖
福建省智善慈航公益服务中心
服务中心办公室: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浔美工业区185号
联系电话:0595-22596028
秘书处电话:13559375668
18960295968
微信公众号:智善慈航公益